再度看完《父後七日》,內心依舊能有很大的共鳴。

 

父後七日

 

片頭開始那帶點歡樂意味的〈Hava Nageela〉音樂,略顯吵鬧也很突兀,但我知道,那是為人生的另一段旅程作起頭。

為亡者,亦為生者。



導演將電影以仿若紀錄片手法進行拍攝,卻又多次使用回憶與時空交錯的敘事模式;讓觀眾知道亡者生前的個性,以及與生者的互動和情感,還能使人了解臺灣的傳統葬儀的風俗文化。

在嚴肅又禁忌的題材裡穿插黑色幽默,並讓女主角的內心獨白適時將觀眾拉回思念的渦流裡。

 

平淡貼切。

 

死亡是每個人都會到達的終點,只是時間無法由自己操控。在看電影的同時,內心總是會不由自主地跟著想起過去情境。

喪禮的忙碌能使人暫時遺忘哀痛,那些發自內心的悲傷,因為繁瑣複雜的祭拜儀式,轉變成制式的哭號與三跪九叩;許久不見的親友也在此時聚集一處,互相把自己對亡者的人生所知做一次性的拼湊,並且互問近況、各出意見,更糟者還聽過有人為錢反目、大打出手。

本該有的低調莊嚴有時卻演變成像華麗派對一般,不知是在哀悼亡者,還是在安慰生者?

 

直到一切結束後,對亡者的思念與記憶才開始強大的反撲生者那逐漸回歸於日常的內心。

 

「是的,我經常忘記,於是它又經常不知不覺地變得很重。

重到父後某月某日,我坐在香港飛往東京的班機上,看著空服員推著免稅菸酒走過,下意識提醒自己,回到台灣入境前記得給你買一條黃長壽。

這個半秒鐘的念頭,讓我足足哭了一個半小時。

直到繫緊安全帶的燈亮起,直到機長室廣播響起,傳出的聲音,彷彿是你。

你說:請收拾好您的情緒,我們即將降落。」

 

電影末尾這段話,更是觸動我心。

 

景物依舊,人事已非。

當理所當然的存在消失之後,當你開始驚覺之時,早已遍尋不著亡者,但一首歌、一部電影、一起同去過的地點、一齣戲劇、一件衣服、一股熟悉的味道......生活中的所有事物卻又能提醒著你,「曾經」有這麼一個人的事實。

不過沒關係,時間會讓你將這些回憶通通放在心裡。

 

然後,你就會發現他雖不復存,卻無所不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